摘录-《超越智商》

“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正如斯坦诺维奇所言:“聪明的人只有在被告知要如何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智力测验并没有测量理性,这就是聪明人会做蠢事的原因:所谓的“聪明”仅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 “一种答案是,它们源自类型二加工所独有的假设性推理和认知模拟[4]。当我们进行假设性推理时,我们创建一个临时的模拟世界模型,并在这个模拟世界中测试各种行为及其后果(或是备择原因)。” “理性思维其他方面的情况也与之相似。例如,人们会过度受到形象鲜活但不具代表性的个人证言的影响,而面对更为精准的统计学数字证据时却不为所动,这是非理性判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2]。” “举个例子来说,个体没有必要在反省维度上不断追求卓越,反省维度最大化的人会迷失在无穷尽的思考犹豫过程中,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出决策。” “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他们常常会提到在前面讨论过的“聪明人做蠢事”现象(理性障碍)。” “卡特尔-霍恩-卡罗尔理论、Gf-Gc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心理能力测试只评估了诸多智力因素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有两个因素是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那就是备受理论家青睐的流体智力(Gf)和晶体智力(Gc)。这两个因素之所以支持者甚众,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是智力双因素(过程智力和知识智力)理论漫长进化历史的缩影,原因之二在于研究者已经对隐藏于Gf中的关键心理操作——认知去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另外一些理论家的关注对象是除Gf和Gc之外的其他智力成分。” “我敢打包票,如果当前的社会保障金改名叫“老年人福利金”,那么,社会保障金的收入肯定会大幅下降。” “哪怕在人们不了解任何贝叶斯公式的有关知识,或是没有进行有意识计算的情况下,人们的概率判断也有可能被认为是遵循贝叶斯定理的。” “导致过度频繁交易的第三个因素是“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先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假设在你面前摆放着4张长方形卡片,每张都是一面写有字母且另一面写有数字,这4张卡片中有两张是字母朝上,两张是数字朝上,朝上的一面分别是K、A、8、5。你的任务是选择翻开一张或多张卡片,以检验下述规则是真还是假: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它反面的数字是偶数。现在请指出哪一张卡片是必须翻开的。” “行为经济学扩展了“傻瓜”的概念范围,将绝大多数人囊括其中。怎样的“愚蠢”行为是可预见的?如何阻止人们不做傻事呢?” “污化心智程序经常像流行病一样,会在某一特定人群中肆意传播。” “市场经济体制下,到处都潜伏着试图利用人类的认知缺陷赚上一笔的陷阱,自动化加工机制日益威胁着人们的幸福生活。认知吝啬鬼将严重阻碍个体目标与理想的实现。” “但是,无论这些使骗局合理化的解释多么的巧妙绝伦,也无法掩饰相信庞氏计划和金字塔传销骗局是不良的心智程序——它使人们做出行动,而后又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上述探讨的3个因素——过度自信、对随机事件的过度反应以及短视损失厌恶,是已被广泛接受的用于解释个人金融领域不良行为的理论。” “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件很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早已熟知[4]。因此,人们不愿意从他人立场出发去考虑问题也情有可原,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是认知吝啬鬼的基本属性。” “因此,破坏协议的模因是污化心智程序的主要候选者。” “普罗宁和她的同事发现,在8类社会认知偏差研究中,人们一致认为他人对认知偏差的易感性高于自己,也就是说,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简而言之,人们承认认知偏差的存在,但却坚信自己是不受影响的特殊个例。” “模因学理论家经常使用连锁信的例子:“如果你不把这个信息传递给5个人,你就会遭遇不幸。”这就是模因(即一个观点单位)的一个例子。被复制和存储于大脑的是行为指令。它是一个合理的、成功的模因。然而,这个模因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它是不对的,没有传递该信息的读者不会因此而遭遇不幸;第二,存储了该文化基因又把它传递出去的人也不会得到任何好处——他不会因为传递了信息而变得更富有、更健康或更聪明。但是,这个模因还是存活下来了。它活下来是因为它自身的自我复制属性(该模因的根本逻辑就是:它几乎什么都不做,就只说“复制我——否则后果自负”)。简言之,模因不一定是为了帮助它们所寄生的宿主而存在的。它们存在的原因在于:在模因进化过程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多产性、长寿性和复制的忠诚性,而这些正是成功的复制子所具有的决定性特征。” “研究者通过这种方法引导被试尝试用他们不常用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关注备择假设,证伪焦点假设。” “人们为无意识行为虚构解释理由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大脑正在使用自动化子系统时,认知方式才有发生改变的可能。” “未考虑到检验备择假设的必要性,是导致前述自闭症辅助沟通研究案例越错越离谱的诸多原因之一。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以评估人类忽视关键性对照信息(对照组)的认知倾向,例如,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协变关系探测范式。该研究范式给被试呈现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和病人反应之间的关系数据[1]。被试有可能被告知以下信息:200人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改善。75人接受治疗,病情没有得到改善。50人没有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改善。15人没有接受治疗,病情没有得到改善。这些数据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的2×2矩阵。在协变关系探测范式实验中,要求被试判断这种疗法是否可以有效改善病情。许多被试认为该疗法是有效的。这些被试的关注点在于接受治疗并且病情得以改善的病人数量(200人)。另外,他们还注意到,接受治疗并且病情改善的人(200人)远远多于接受治疗但病情没有得到改善的个体数量(75人)。由于病情改善的概率看起来相当之高(200/275=0.727),这个数据怂恿被试认为该疗法是有效的。这即是一个理性思维错误。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没有接受治疗但病情得以改善的概率。由于不接受治疗病情改善的概率(50/65=0.769)比接受治疗的概率更高,因此,这种疗法可以被认为是完全无效的。被试忽略非治疗组疗效结果的认知倾向,以及治疗后改善组的数量优势,诱使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疗法。令人不安的是,研究发现那些负责进行临床诊断的内科医生,也常常会使用这种非最优化的思维方式处理临床证据。” “例如,完全析取推理(disjunctive reasoning)指的是在解决推理任务时,当需要做出判断或选择解决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的选项。这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策略。人们由于无法弄清当前问题的所有备选方案而做出了许多欠佳的决定。完全析取推理思维倾向的计算成本并不高昂。正因如此,已有研究发现完全析取思维能力同智力关系不大,并且,它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原因在于,人们天然的思维倾向是寻找证实假设的证据,而非证伪的证据。” “因此,模因这一概念所引发的基本观点是:能够传播的信念,未必正确,也未必有利于传播者。” “为了测量这种思维倾向性,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这样的题目:“信念应该根据新的信息或证据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坚守自己的信念非常重要,即使在有证据与之相悖的情况下。”” “认知科学家已经揭示了聪明人的观念与事实严重不符的部分原因。一种解释就是“知识投射倾向”(knowledge projection tendencies)。” “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会为无意识行为编造出虚构的理由,以证明它们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然而,庞氏骗局和流行性复苏记忆的例子告诉我们:人们获得的心智程序有时候不仅不能防止不理性行为,还会成为不理性行为的起因。” “要是学校、企业和政府都能够关注智力测验没有触及的那些认知内容,这些效果就会随之翻倍。然而,我们一直过多地关注智力而忽视了理性思维。似乎智力已成了我们文化的图腾,我们选择追求它,而不是追求可以改变我们世界的推理策略。”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提出的前景理论解释了框架效应发生的原因,该理论也为卡尼曼赢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上面提到的传染性疾病案例中,被试基于当前所处的既无损失也无收益的零点对后果进行编码,这是前景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另一个关键假设是,损失比收益的效用函数更为陡峭(朝负方向)[2],这就解释了人们为何会在预期盈利的赌局中通常做出风险厌恶的行为。假如你我玩抛硬币游戏,人头朝上你给我500美元,字面朝上我给你525美元,你愿意与我赌一局吗?由于潜在的损失,多数人都会拒绝这个有利于自己的赌局,虽然这场赌局的收益会更多,但在心理上损失被放大了。” “若是非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话,只能说这种污化心智程序对于那些智商较高的人更具有诱惑性。” “伪科学信念源自于思维倾向、心智程序缺陷和污化心智程序的复杂结合。伪科学信念与确信偏差倾向、忽略备择假设、忽视结果随机的可能性、认同某些信念而不去批评它们和各种概率思维谬论都有关系[5]。” “金融专业人士建议这位投资者以每月一次的频率检视自己的投资状况即可,最理想的状态是每年四五次。” “吉尔伯特告诉他的读者:“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话,那么和大多数人一样,你不知道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 “在这个研究中,只有通过这种人为诱导的方式,人们才能关注焦点假设证伪,足以证明采用证伪的思维方式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因此,反意属性的存在(除了禁用评估策略之外)是污化心智程序可能存在的另一线索。” “错误信念之岛上的知识投射也许解释了这种现象:聪明人会深陷于特定的知识领域不断犯错,并由于知识投射效应而无法逃离。这些人常常使用他们强大的计算能力将自己的信念理性化,并避开怀疑者的观点[5]。当知识投射产生于错误信念之岛上时,对于那些没有受到知识投射影响和计算能力低的人来说,投射后产生的观点与错误信念并不相同。这也许就是为何一些最有害的污化心智程序是由那些最聪明的人发明,并且也是被那些聪明人获得的。(“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没错,这种人“有两个大脑,结果是两倍愚蠢”。” “或许正在做的不是摆脱我们身上的人性;我们需要的是技巧,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说教。” “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基因的繁殖适应性,而非人类理性。适应性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理性的提升。以信仰为例,为了增加生物体的生存适应性,信仰无需引导人们精确的理解世界(参考本章引言中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观点)。因此,进化并不能保证人类拥有完美的知识理性。例如,进化有可能不会选择高度准确的知识性思维机制,因为这种机制会消耗掉太多的资源(例如,金钱、能量和注意力)。信仰形成机制并非以最大化保存事实为原则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对比一个需要深思熟虑、证据确凿才能做出的判断来说,胆小甚微、风险厌恶的推论策略,即基于少许的证据快速得出即将身临大敌的结论,通常会带来较多的错误信念,较少的真实信念。然而,自然选择却钟爱这种不可靠、易出错、风险厌恶的策略。因为自然选择毫不在乎事实与真相,它只关心是否能够繁殖成功。”(Stich,1990)”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后天习得的理性思维策略和环境上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而比起智力,它们和理性的关系更大。” “一个简单的环境解决方案——每份食物都小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我们解决美国的肥胖难题。”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许多改革者的战术就是向公众说明传统的观点通常是所有人都接受的默认框架。” “人们往往不愿意用这一机制,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独特性会使内心的猜测比那些正在经历这些事的人的实际体验更准确。人们只是怀疑别人的经历是否同样也适用于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类似于我之前讨论过的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正如《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2007年6月)给出的忠告:“减肥的准则没有变,就是要少摄取卡路里,多消耗卡路里。””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类型一加工的主要组成部分:情感化反应、习得的自动化反应、条件化反应以及由进化过程塑造的适应性组块。” “当我们说一个人不理性时,并非是在指责他的缺陷已无可救药。相反,我们是在敦促这一类人发生积极的改变。” “这些例子都表明,只要对环境稍作改变就能预防理性思维出问题。需要环境帮助的一类更广泛的问题是人们的自制力问题。人们饮食无节制、超支、喜欢拖延、抽烟和酗酒。解决这些自制力问题的办法有两种:改变人和改变环境。人们努力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也就是内在的自我控制力;或者,试图改造环境,使得对自制力的需求减少了(自动化系统压制)。一个常见的策略就是事前承诺。人们加入自动储蓄计划,那么他们就不会超支。他们提前把饭打包,那么就不会多吃。他们牢记最后期限,那么就不会拖延。事前承诺代表了我们有意识地重建环境,从而使其更有助于我们的自制努力。” “但是,现行智力测试并没有涉及理性评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会有心智缺陷导致的理性障碍存在。” “评估指标是被试在完成任务时的错误率和反应时。反省思维倾向个体的反应时间会更长,错误率更低,而冲动思维倾向的个体的反应时短,但错误较多。” “例如,人们如果被要求设定一个心理目标(“为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而不是一般的鼓励性指令(“尽你最大努力”),那么他们在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好[6]。” “诚如施卡德和卡尼曼所说:“你关注的重点,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然而,事实却是绝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动进行完全析取推理。” “简而言之,当在错误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投射时,有可能导致“知识隔离效应”。” “伪科学信念流行于高智商群体中的现象也支持了这个观点。” “焦点偏差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最容易构建的心智模型进行信息加工,那么,还有什么比基于自己的经验和信念构建心智模型更为容易呢?” “例如:决策过程中的完全析取推理能力;由于框架效应而体现出的不连贯偏好(inconsistent preference);表现出默认偏见倾向;用情感替代困难评价的倾向;过分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的倾向;选择容易受到生动刺激影响的倾向;决策容易受到不相关情境影响的倾向,等等。”

一月 1, 2024 · 1 分钟 · anoya

摘录-《传染:为什么疾病、金融危机和社会行为会流行?》

“他曾写道:“人类需要至少十年才能理解一个新的观点,不管这个观点多么重要、多么简单。”” “简单的“传染”模型的预测结果通常都会表现出录像机拥有者曲线这样的增长趋势,因为一个人接受某种新的观点或事物会导致更多的人接受这种观点或事物,而独立事件的模型却不是如此。”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投资,仅仅是因为想当然地认为还会有更多人投资,因此他们投资的产品价格还会升高。这就是所谓的“博傻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人们知道花高价买下某件物品是愚蠢的,但是却相信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喜剧演员约翰·奥利弗(John Oliver)称:“把你对钱不了解的概念以及你对计算机不了解的概念加到一起,就是比特币了。” 2017年12月,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已经攀升到了接近2万美元,一年后,价格则跌到了不足最高价格的五分之一。” “在这本书中,两人强调了社会濡染(social contagion)在金融泡沫的增长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一位朋友暴富更能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和判断力了。”有的时候,投资者赢利的强烈愿望甚至会使关于泡沫的警告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如他所说:“思想载于人,方能更好地流传。”” “他回忆说:“有天晚上,我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下班后,去梅兰(Meyrin)拜访了几个朋友,在他们那儿抽了几口不合法的玩意。之后,我回到公寓继续写论文,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发现我画的那些费曼图看起来很像企鹅。”” “这个理论在生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某个网络的结构或许可以耐受小规模的冲击,但在极度的压力下,网络结构仍会非常脆弱,甚至彻底崩溃。” “我们不仅需要研究网络的结构,还需要更深入地思考牛顿所谓的“人类的疯狂”,思考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这意味着,除了病原体,我们还应该思考人本身。从创新到感染,“传染”常常是一种社会过程。” “他使用物理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用箭头和圆圈画了一个示意图,展示粒子如何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种图示方法叫作“费曼图”(Feynman diagram),最早是由理查德·费曼于1948年提出的,现在已成为物理学家的常用工具。” “然而,不能仅凭某次感染可以引发超级传播,就认定这个人总是超级传播者。两个行为方式几乎完全相同的人,可能其中一人会传播疾病,而另一个人却不会。在疫情过后回头进行分析时,传播疾病的那个人就会被责备,而未传播的那个人则会被忽略。哲学家们把这称为“道德运气”(moral luck):相对于没有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人们倾向于对其他方面完全相同,但带来了不良后果的行为给出差评。” “许多暴发都是这样发生的:通常很难提前预测特定个体将会在暴发中扮演什么角色。” “将高危人群视为异己,会激发“染病的他们和健康的我们”的对立态度,导致相关群体被孤立和污名化,而这会导致疾病的流行更难于控制。从艾滋病到埃博拉,责难——以及担心被责难——是许多暴发在刚开始时没有被注意到的原因。由于被怀疑患上了某种病,很多患者及其家人被所在的社区孤立。这使人们在上报疾病时有所顾虑,导致相关部门很难追踪到对疾病传播至关重要的个体,从而变相推动疾病的传播。” “迪恩·埃克尔斯指出,那些容易改变的行为和那些我们想要研究的社会行为,两者之间有着巨大鸿沟,“在我们最关心的行为中,很多都不是那么容易引导的”。” “格兰诺维特把熟人的重要性称为“弱连接的力量”(strength of weak ties):如果你想要获得新的信息,比起亲密的朋友,你更可能从一个普通朋友口中得知。” “如果人是理性的,那么我们能够预期,在获取到新的信息后,我们会更新自己的理念。” “同样,技巧在于正确判断证据的权重,并知道要根据新的观测来调整判断。”” “据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家布里奥尼·斯怀尔-汤普森(Briony Swire-Thompson)说,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想法是如何消散的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在你改变了某人的想法之后,这种改变不会永久地保持下去。”” “原因也可能只是他们处在相似的环境,或者是人们倾向于与跟自己有共性的人交往(即同类相聚)。” “无论你身在何处,大自然都铁面无私,绝不会容忍人们对她的法则随意践踏。”” “此外,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也提高了药物滥用的风险:肥胖和办公室工作的增加导致了慢性疼痛患者的增多。” “金融网络是一种“异配性网络”——大银行与许多小银行相连——而人的社交网络却恰恰相反。” “他们注意到:“影响力高的人往往不容易受影响,而容易受影响的人通常没什么影响力,既有影响力又容易受影响的人几乎不存在。”” “许多网络滋事者——不论是恶作剧者,还是实施网络暴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不会有此类行为。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网络松绑效应”(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当人们不受面对面反应和现实生活中身份的约束时,就可能表现出另一种个性。” “在生物学上,这种“军备竞赛”被称为“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该效应以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人物命名。” “这就为“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创造了条件:在回声室中,人们很少听到与自己相左的观点。” “如果人们发布的内容是想给某些受众看的,结果却被另一些人看到了,就可能会引发分歧,社交媒体研究者达娜·博伊德(Danah Boyd)将其称为“语境崩溃”(context collapse)。” “佩雷蒂和沃茨指出,病原体有几千年的演化史,而市场营销人员却远没有那么多时间。“因此,即使才华横溢的创意人员尽了最大努力,也很难设计出R值大于1的产品。”” “即使我们有推文内容和发布者的详细数据,某条推文是否会成为热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运气。这也再次表明,与其去追寻一条“完美”的推文,不如引发多条传播链。” “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研究网络媒体的惠特尼·菲利普斯(Whitney Phillips)指出:“在操纵媒体的游戏中,记者不仅是游戏的一部分,也是战利品。” “网络生态系统是多维度的,有数万亿的社交互动和浩如星海的潜在传播途径。网络如此复杂,而针对有害信息的解决方案却总是单维度的,要么就是建议大家多做什么,要么就是提醒大家少做什么。” “在这个传播无处不在的世界中,任何新的联系都会是一种新的潜在传染途径。” “布伦丹·奈恩表示:“我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种观念变革。和美国控制药物成瘾斗争中的情形类似,我们的态度正在从‘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向‘这是必须管理的慢性病症’转变。人的心理存在一定的弱点,使我们难免对事物产生错误解读,这个弱点不会消失,帮助虚假信息传播的网络工具也不会。”” “媒体应当在报道中明确指出,这个报道本身是传播链的一环,记者是一环,读者也是一环,这些事情需要在报道中预先点明。”” “黑尼写道:“令我万分不解的是,像这种单行函数,程序员明明闭着眼睛都能写出来,为什么还会如此依赖资源库?”这些代码片段传播的范围通常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新兴词语和故事在人群中流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代一代往下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这种传播被称为“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另一种是在同一代人中通过跨界融合发生变化,这种传播方式称为“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有些物种表现出了超强的行为适应性。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物种能更好地应对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变化等改变。”” “特拉尼说:“其实没有哪个国家的口述传统拥有多少特别之处,它们是高度全球化的。”” “尽管达尔文的生命树捕捉到了进化的很多特征,但现实情况——基因既能在同一代内传播,也能进行代际传播——更像是一个奇怪而且乱蓬蓬的树篱。” “在对暴发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那一刻,而是我们意识到自己错误的那一刻:在分析不太对时,会出现引人注意的异常模式,会出现打破先前规则的例外情形。”

一月 1, 2024 · 1 分钟 · anoya

摘录-《创新者的基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日本、中国、韩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长大的人比较少以创新想法挑战现状,也较少产生创新性成果(或是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他们所在的社会推崇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崇尚资历,而非能力。 我们也许甚至会喜欢例行公事,而不愿意做出改变。我们都认同这句话:“东西没坏就不要修。“但是却没人质疑东西是否真的"没坏”。而创新者则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很多东西都"坏了”,而他们想要"修补"。 简言之,大多数主管具有卓越的执行力,包括以下四个实现技能:分析、计划、细节化实施、纪律化管理。( 很久之前爱因斯坦就曾经多次重复:“要是我问了正确的问题就好了……要是我问了正确的问题就好了。“难怪他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问题的形成往往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而为了解决问题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创新的艺术》(the art of innovation)的作者、ideo公司的汤姆·凯利(tom kelly)曾经写道:“在ideo公司,人类学家的角色是创新的最主要来源。” 假装自己是一个人类学家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在观察某个人在特定情况下如何尝试"完成任务”(do ajob)的时候。" 大多数创新者都是积极的观察者。 结论 有非同凡人之所为,有非同凡人之所想,有所作为

一月 1, 2024 · 1 分钟 · anoya

摘录-《从一到无穷大》

“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所有的曲线的样式总数比所有几何点的数量还要多,因此被描述为第三级无穷序列。” “正如我们接下来将会讨论的,这个“三维的自我闭合空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但又非无限的,而这在我们探讨整个宇宙的性质时却是非常有用的。” “但你却不能在时间的方向上回来,原因是时间迫使你驶离了过去而进入了未来。” “但是考虑到时间方向和空间的三个方向之间存在的所有差异,我们仍可用时间作为三维物理世界的第四个方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归根结底,时间与空间还是很不一样的。” “当然,所选择的标准速度显然要作为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基本“翻译”因子而存在,故而不论人类的主动性或其周围的物理环境如何,它们二者具有的基本性质和一般属性都必须是相同的。” “这些都是四维几何必然会出现的结果:空间和时间只是恒定不变的四维距离在其对应轴上的投影。” “或者,我们应当效仿爱因斯坦在1904年对此现象做出的描述:“在这里我们要处理的是空间本身的收缩问题,而所有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也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收缩” “这只是因为它们都处于相同的收缩空间之中。”” “但在这里,我们用到的例子是一艘火箭船,而不是火车餐车,因为正如空间长度的收缩一样,只有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的扩展才会变得明显。” “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挑战的将是整个经典物理学体系,因为它是以伟大的物理学泰斗牛顿在二百五十多年前为时空所下的一段定义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物理学体系:“绝对空间,就其本身性质而言,与外界事物没有任何关联,总是恒定不变,且从不运动”,“绝对而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与外界事物并无任何关联,只不偏不倚自顾流淌”。” “因为光学告诉我们,光总是选择最短的路线进行传播。” “在创设广义弯曲空间理论时,爱因斯坦的想法中包含了以下一项了不起的假设,即物理空间是在巨大质量的附近才变得弯曲的,且质量越大,弯曲率就越大。” “除了自然元素,现代科学还成功地人工合成了几种全新的化学元素,我们稍后会加以讨论,其中一种被称为钚的元素注定会在原子能的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出于战争需要还是为了维护和平。” “在1919年的时候,英国天文队到普林西比群岛(西非)探险,当时刚好遇到日全食的情况,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了实际的观测,并得出以下结论:在有太阳和无太阳的情况下,两颗恒星之间的角距离相差为1.61±0.30。而爱因斯坦的理论估测值为1.75″。” “因此,三维空间本身的曲率所反映的只不过是四维时空世界更一般的弯曲而已,而代表光线和物质运动的四维世界线则必须被看作超级空间中的曲线。” “从这个角度再来审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就得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结论,即重力现象仅仅是四维时空世界弯曲而产生的效应。”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可以简单地看作同一种‘核流体’组成的大小不同的液滴。”” “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除了银币之外,几乎所有物体都是潜在的核爆炸物,但我们之所以不会被炸成碎片,是因为要引发核反应极其困难,或者更科学地说,是因为核嬗变需要极高的活化能。” “表面张力使任何液滴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下都有呈球形的倾向,因为在体积一定时,球体是表面积最小的几何体。” “这种相对嬗变率也决定了一个不稳定原子核的分裂方式。” “虽然年幼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相当迅速,但成熟个体的大多数细胞通常处于“休眠状态”,只是偶尔分裂,以“保养”身体,并修补磨损。” “事实上,遗传学研究最重要的结果之一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斯(de Vries)于1902年发现的:“生物有机体中自发的遗传变化总是以不连续跳跃的形式发生,称为‘突变’。”” ““突变”是由基因分子中的同分异构体变化所导致的观点,又从生物突变率与繁殖动物或植物的周围培养环境有关这一事实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所以,实际上,在最终确定宇宙有限还是无限之前,我们还任重道远呢。” “好玩的是,类似的问题,我们无法从纯科学的角度进行解答,因为宇宙所具有的最大限度压力,会将所有物质压缩成均匀的核流体,并完全抹去早期压缩阶段的所有记忆。” “而这也正好是黑人诗歌里所描绘的、最可怕的一天:“当星星开始坠落”,而我们则会被坍缩的星系压垮!”

一月 1, 2024 · 1 分钟 · anoya

摘录-《地下室手记》

我不相信,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境遇,因此终生把它当作秘密隐藏于心底。 然而,要知道,这是因为我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难道一个意识清楚的人能够多多少少尊重自己吗? 因此你只能闭口不言,无可奈何地咬牙切齿,心灰意懒,呆若木鸡,幻想着即便大发雷霆也好,结果却没有可供你发作的人,甚至连对象都找不到,而且也许永远都找不到,因为这是偷天换日、颠倒是非、招摇撞骗,这简直乱成了一锅粥——不知道哪里是物,也不知道哪里是人,然而,尽管混沌一团,尽管是非颠倒,你们仍然会感到痛苦,你们越是一无所知,你们就越是痛苦! 我在心灵深处并不相信这是痛苦,还暗自嘲弄自己,然而毕竟深感痛苦,而且是千真万确、名副其实的痛苦。我妒火中烧,身不由己……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无聊,先生们,一切都是因为无聊。惰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我甚至认为,人的最好的定义——这就是:一种长有两脚且忘恩负义的动物。 即便是退入野蛮,但毕竟强于一无所为。 当时还有一种情况让我苦恼不堪,具体地说,就是没有一个人与我相似,我也不与任何人相像。“我只是唯一,而他们是全体。” 现在呢,我不仅开始回忆,而且还决定把它们笔录下来,此刻我正是试图考验一下:能否做到至少对自己完完全全地坦诚,而不害怕全部真相? 我生怕自己显得可笑,甚至害怕到病态的程度,因此我奴性十足地崇拜有关仪态举止的一切成规惯例。我真心喜爱循规蹈矩,并且打心眼里害怕自己有任何标新立异的行为。 这可把我害惨了,因为当我置身尘垢中时,我总宽慰自己,他日我定会是英雄,而英雄可以用自己的高大遮掩尘垢:据说,一个普通人会因为沾上了尘垢而感到羞耻,而英雄则因为太过高大,不至于完全被尘垢玷污,所以沾上点尘垢也无伤大雅。 我心想,几乎兴奋得搓起手来,“要掌控这样一颗年轻的心还不是小菜一碟? 还有一点,丽莎:人只喜欢计算自己经受了多少痛苦,而不喜欢计算自己得到了多少幸福。 最使我醉心的就是耍花招。 “您有点……像是从书上搬来的。” 有人说,有了孩子日子就艰难了。这是谁说的?这是天赐洪福啊! 爱情是上帝的秘密,无论夫妻俩发生了什么事,所有外人都应该对此闭目塞听。这样爱情就会更神圣、更美好。 然而在这里我清清楚楚知道,我只要吹一声口哨,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得跟我走,我无须顾及你的意志,而你却必须遵从我的意志。 而且,你也别指望有人会支持你:你的那些女友们也将会对你群起而攻之,以便讨好老鸨,因为在这里所有人都是奴隶,良心和怜悯早已扫地以尽。她们都已变得卑鄙下流,而世界上再没有比她们的辱骂更龌龊、更卑鄙、更侮辱人的了。 整个的你,已经被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买下了,既然没有爱情也什么都可以做,那么还用得着去追求什么爱情吗?须知,对于一个姑娘来说,没有比这更厉害的屈辱了,你明白吗? 要是他出门在外——我知道这样一个女人——她就会无法忍受,在深更半夜跳起来,偷偷跑出去窥视:不会在那里吧,不会在那家吧,不会跟那个女人搞在一起吧?这可真是太糟了。她自己也知道这很糟,可就是魂不守舍,饱受煎熬,须知这是因为她爱他。一切都是由于爱呀。而在吵架之后,两人又和好如初,她自己向他认错,或者表示原谅他,这是多么好啊!于是两口子其乐融融,突然之间变得幸福无比——仿佛他们重又有缘重逢,重又洞房花烛,重又开始恋爱。因此,无论是谁,无论是谁都没有必要知道夫妻之间发生的事情,只要他们相亲相爱就够了。 而且当你被他们撵走的时候,你连一个字都不敢说,甚至连半个字都不敢说,只能像罪人那样走掉。 你不相信,你也将沦落到这般模样吗?我也不愿相信,但你怎么知道,也许在十年八年之前,就是这个手拿咸鱼的女人,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的时候,也像小天使一样光洁如玉、天真浪漫、纯洁无邪。她不知道什么是恶,听到什么话就脸红。也许,就像你一样,心高气傲,动辄生气,而不像别的姑娘,把自己看作公主,她自己知道,美满的幸福在等着那个爱她并且她也爱他的人。 于是,你以正正规规的主妇身份 勇敢而自由地走进我的家门![ 第二天,我已经准备再次把这一切视为胡思乱想,是神经过敏的结果,而最主要的是过甚其辞。我始终意识到我这根脆弱的弦,有时还为它担惊受怕:“我总是夸大一切,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憎恨她,又是多么迷恋她啊!一种感情增强了另一种感情。这几乎就像是一种报复!……她的脸上最初流露出一种困惑莫解甚至是惊恐万状的神情,不过一闪即逝。她心花怒放、热情似火地拥抱着我。 “只需寥寥数语,寥寥数语,”我顺便想到,“只需寥寥数语,只需那么几句田园牧歌式的话(何况这田园牧歌还是矫揉造作的、照搬书本的、生编硬造的),就立刻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改变一个人的灵魂。这就是少女的纯真!这就是天真无邪的土壤!” 我一辈子都无法想象还会有另一种爱情,以至于发展到今天,我有时竟会认为,所谓爱情嘛,就是被爱对象自愿奉献对其实施虐待的权利。我即便在地下室里自己的那些幻想中,也总是把爱情想象成一种斗争,它总是从仇恨开始,以精神的征服结束,而此后怎样处理被征服的对象,那我就难以想象了。 由于对“活生生的生活”很不习惯,我竟被压迫得连呼吸都感到困难。 如果让我们单独留下,远离书本,我们就会立即陷入歧途、惊慌失措——我们将无法搞清,我们追随什么,我们依靠什么,爱什么和恨什么,尊重什么和蔑视什么。我们甚至连做人——做一个真正的、有着自己血肉的人——都会感到有一种不堪承受之重;我们将对此深感羞愧,视为奇耻大辱,并且竭力成为某种主观臆造的一般性的人。 由上可知,身份焦虑和身份认同都和社会与他人有关,是在与他人的交际和互动中产生的。因为“人们几乎总是带着某种期望进入人际互动”[11],所以,“在影响身份认同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或者不可或缺的,就是一个人的集体归属感或社会认同感,以及由此所建立的这个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际关系”[12]。 然而,实际上,我此刻已经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无聊的问题:哪一个更好些——是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苦难?请问,哪一个更好些? “人与世界关系的陌生化、人与他者关系的损毁,最终带来的是人与自我之间的危机。”[ 小说里一定得有英雄,而在这里却故意集结了非英雄的一切特征,而最主要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将会催生极不愉快的印象,因为我们大家都或多或少地脱离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 至于说到我本人,那么须知我只不过是在我的生活中把事情推到极端而已,而你们却连我的一半都不敢达到,并且你们还把自己的怯懦当作明智,聊以自慰,自欺欺人。 至少,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一直感到羞愧难当,因此,这已经并非文学,而是一种感化性的惩罚。

一月 1, 2024 · 1 分钟 · ano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