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孩子可能更不愿意听话。于是,父母干脆态度急转,说:“如果现在不听话,以后就不管你了。”这两种极端的养育方式,我们都应该避免。由于孩子害怕父母不管自己,便会更依赖父母,最终孩子就无法走向自立。
也许有人觉得愿望太小,是消极的表现。年轻时,当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设想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只是暂时借给别人。这听起来有点荒诞,假装自己拥有某物,虽然思维方式不恰当,但能抑制人频频产生的欲望。
与其这样,不如认识生活中他人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帮助,对人生的感知会更丰富。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误以为自己一个人什么都能做,失去谦逊之心,就会变得孤独傲慢。
认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这样的想法不值得自豪,还会被周围人取笑,觉得你只是自以为了不起。
即使孤独,也不要孤立。不要因为求之不得,就说“我什么都不需要”之类的话,这就像孩子自暴自弃的做法。
烦恼的人无法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内心状态。这时,如果有人问他:“你是在烦恼,还是在思考?”他就可能恢复冷静状态,重新思考问题。
如果有人责怪你笨拙,你可以说:“聪明的人不能专心一事,四处参与却一事无成,我可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俗话说:“痛苦两人分担就会减半,快乐与人分享就会倍增。”朋友是人生的财富。
更何况,即使是好朋友,也可能随着周围条件的变化而日渐疏远。如果过度在意,反而让这段关系成为自己的羁绊。
我们习惯于以二元论思维简单地理解各种事情,结果陷入迷惘、烦恼中。
与其在意人际关系的好坏,不如关注自己的好恶之心。试着主动去喜欢别人,人生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