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正如斯坦诺维奇所言:“聪明的人只有在被告知要如何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智力测验并没有测量理性,这就是聪明人会做蠢事的原因:所谓的“聪明”仅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

“一种答案是,它们源自类型二加工所独有的假设性推理和认知模拟[4]。当我们进行假设性推理时,我们创建一个临时的模拟世界模型,并在这个模拟世界中测试各种行为及其后果(或是备择原因)。”

“理性思维其他方面的情况也与之相似。例如,人们会过度受到形象鲜活但不具代表性的个人证言的影响,而面对更为精准的统计学数字证据时却不为所动,这是非理性判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2]。”

“举个例子来说,个体没有必要在反省维度上不断追求卓越,反省维度最大化的人会迷失在无穷尽的思考犹豫过程中,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出决策。”

“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他们常常会提到在前面讨论过的“聪明人做蠢事”现象(理性障碍)。”

“卡特尔-霍恩-卡罗尔理论、Gf-Gc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心理能力测试只评估了诸多智力因素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有两个因素是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那就是备受理论家青睐的流体智力(Gf)和晶体智力(Gc)。这两个因素之所以支持者甚众,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是智力双因素(过程智力和知识智力)理论漫长进化历史的缩影,原因之二在于研究者已经对隐藏于Gf中的关键心理操作——认知去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另外一些理论家的关注对象是除Gf和Gc之外的其他智力成分。”

“我敢打包票,如果当前的社会保障金改名叫“老年人福利金”,那么,社会保障金的收入肯定会大幅下降。”

“哪怕在人们不了解任何贝叶斯公式的有关知识,或是没有进行有意识计算的情况下,人们的概率判断也有可能被认为是遵循贝叶斯定理的。”

“导致过度频繁交易的第三个因素是“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先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假设在你面前摆放着4张长方形卡片,每张都是一面写有字母且另一面写有数字,这4张卡片中有两张是字母朝上,两张是数字朝上,朝上的一面分别是K、A、8、5。你的任务是选择翻开一张或多张卡片,以检验下述规则是真还是假: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它反面的数字是偶数。现在请指出哪一张卡片是必须翻开的。”

“行为经济学扩展了“傻瓜”的概念范围,将绝大多数人囊括其中。怎样的“愚蠢”行为是可预见的?如何阻止人们不做傻事呢?”

“污化心智程序经常像流行病一样,会在某一特定人群中肆意传播。”

“市场经济体制下,到处都潜伏着试图利用人类的认知缺陷赚上一笔的陷阱,自动化加工机制日益威胁着人们的幸福生活。认知吝啬鬼将严重阻碍个体目标与理想的实现。”

“但是,无论这些使骗局合理化的解释多么的巧妙绝伦,也无法掩饰相信庞氏计划和金字塔传销骗局是不良的心智程序——它使人们做出行动,而后又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上述探讨的3个因素——过度自信、对随机事件的过度反应以及短视损失厌恶,是已被广泛接受的用于解释个人金融领域不良行为的理论。”

“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件很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早已熟知[4]。因此,人们不愿意从他人立场出发去考虑问题也情有可原,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是认知吝啬鬼的基本属性。”

“因此,破坏协议的模因是污化心智程序的主要候选者。”

“普罗宁和她的同事发现,在8类社会认知偏差研究中,人们一致认为他人对认知偏差的易感性高于自己,也就是说,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简而言之,人们承认认知偏差的存在,但却坚信自己是不受影响的特殊个例。”

“模因学理论家经常使用连锁信的例子:“如果你不把这个信息传递给5个人,你就会遭遇不幸。”这就是模因(即一个观点单位)的一个例子。被复制和存储于大脑的是行为指令。它是一个合理的、成功的模因。然而,这个模因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它是不对的,没有传递该信息的读者不会因此而遭遇不幸;第二,存储了该文化基因又把它传递出去的人也不会得到任何好处——他不会因为传递了信息而变得更富有、更健康或更聪明。但是,这个模因还是存活下来了。它活下来是因为它自身的自我复制属性(该模因的根本逻辑就是:它几乎什么都不做,就只说“复制我——否则后果自负”)。简言之,模因不一定是为了帮助它们所寄生的宿主而存在的。它们存在的原因在于:在模因进化过程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多产性、长寿性和复制的忠诚性,而这些正是成功的复制子所具有的决定性特征。”

“研究者通过这种方法引导被试尝试用他们不常用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关注备择假设,证伪焦点假设。”

“人们为无意识行为虚构解释理由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大脑正在使用自动化子系统时,认知方式才有发生改变的可能。”

“未考虑到检验备择假设的必要性,是导致前述自闭症辅助沟通研究案例越错越离谱的诸多原因之一。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以评估人类忽视关键性对照信息(对照组)的认知倾向,例如,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协变关系探测范式。该研究范式给被试呈现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和病人反应之间的关系数据[1]。被试有可能被告知以下信息:200人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改善。75人接受治疗,病情没有得到改善。50人没有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改善。15人没有接受治疗,病情没有得到改善。这些数据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的2×2矩阵。在协变关系探测范式实验中,要求被试判断这种疗法是否可以有效改善病情。许多被试认为该疗法是有效的。这些被试的关注点在于接受治疗并且病情得以改善的病人数量(200人)。另外,他们还注意到,接受治疗并且病情改善的人(200人)远远多于接受治疗但病情没有得到改善的个体数量(75人)。由于病情改善的概率看起来相当之高(200/275=0.727),这个数据怂恿被试认为该疗法是有效的。这即是一个理性思维错误。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没有接受治疗但病情得以改善的概率。由于不接受治疗病情改善的概率(50/65=0.769)比接受治疗的概率更高,因此,这种疗法可以被认为是完全无效的。被试忽略非治疗组疗效结果的认知倾向,以及治疗后改善组的数量优势,诱使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疗法。令人不安的是,研究发现那些负责进行临床诊断的内科医生,也常常会使用这种非最优化的思维方式处理临床证据。”

“例如,完全析取推理(disjunctive reasoning)指的是在解决推理任务时,当需要做出判断或选择解决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的选项。这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策略。人们由于无法弄清当前问题的所有备选方案而做出了许多欠佳的决定。完全析取推理思维倾向的计算成本并不高昂。正因如此,已有研究发现完全析取思维能力同智力关系不大,并且,它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原因在于,人们天然的思维倾向是寻找证实假设的证据,而非证伪的证据。”

“因此,模因这一概念所引发的基本观点是:能够传播的信念,未必正确,也未必有利于传播者。”

“为了测量这种思维倾向性,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这样的题目:“信念应该根据新的信息或证据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坚守自己的信念非常重要,即使在有证据与之相悖的情况下。””

“认知科学家已经揭示了聪明人的观念与事实严重不符的部分原因。一种解释就是“知识投射倾向”(knowledge projection tendencies)。”

“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会为无意识行为编造出虚构的理由,以证明它们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然而,庞氏骗局和流行性复苏记忆的例子告诉我们:人们获得的心智程序有时候不仅不能防止不理性行为,还会成为不理性行为的起因。”

“要是学校、企业和政府都能够关注智力测验没有触及的那些认知内容,这些效果就会随之翻倍。然而,我们一直过多地关注智力而忽视了理性思维。似乎智力已成了我们文化的图腾,我们选择追求它,而不是追求可以改变我们世界的推理策略。”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提出的前景理论解释了框架效应发生的原因,该理论也为卡尼曼赢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上面提到的传染性疾病案例中,被试基于当前所处的既无损失也无收益的零点对后果进行编码,这是前景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另一个关键假设是,损失比收益的效用函数更为陡峭(朝负方向)[2],这就解释了人们为何会在预期盈利的赌局中通常做出风险厌恶的行为。假如你我玩抛硬币游戏,人头朝上你给我500美元,字面朝上我给你525美元,你愿意与我赌一局吗?由于潜在的损失,多数人都会拒绝这个有利于自己的赌局,虽然这场赌局的收益会更多,但在心理上损失被放大了。”

“若是非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话,只能说这种污化心智程序对于那些智商较高的人更具有诱惑性。”

“伪科学信念源自于思维倾向、心智程序缺陷和污化心智程序的复杂结合。伪科学信念与确信偏差倾向、忽略备择假设、忽视结果随机的可能性、认同某些信念而不去批评它们和各种概率思维谬论都有关系[5]。”

“金融专业人士建议这位投资者以每月一次的频率检视自己的投资状况即可,最理想的状态是每年四五次。”

“吉尔伯特告诉他的读者:“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话,那么和大多数人一样,你不知道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

“在这个研究中,只有通过这种人为诱导的方式,人们才能关注焦点假设证伪,足以证明采用证伪的思维方式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因此,反意属性的存在(除了禁用评估策略之外)是污化心智程序可能存在的另一线索。”

“错误信念之岛上的知识投射也许解释了这种现象:聪明人会深陷于特定的知识领域不断犯错,并由于知识投射效应而无法逃离。这些人常常使用他们强大的计算能力将自己的信念理性化,并避开怀疑者的观点[5]。当知识投射产生于错误信念之岛上时,对于那些没有受到知识投射影响和计算能力低的人来说,投射后产生的观点与错误信念并不相同。这也许就是为何一些最有害的污化心智程序是由那些最聪明的人发明,并且也是被那些聪明人获得的。(“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没错,这种人“有两个大脑,结果是两倍愚蠢”。”

“或许正在做的不是摆脱我们身上的人性;我们需要的是技巧,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说教。”

“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基因的繁殖适应性,而非人类理性。适应性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理性的提升。以信仰为例,为了增加生物体的生存适应性,信仰无需引导人们精确的理解世界(参考本章引言中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观点)。因此,进化并不能保证人类拥有完美的知识理性。例如,进化有可能不会选择高度准确的知识性思维机制,因为这种机制会消耗掉太多的资源(例如,金钱、能量和注意力)。信仰形成机制并非以最大化保存事实为原则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对比一个需要深思熟虑、证据确凿才能做出的判断来说,胆小甚微、风险厌恶的推论策略,即基于少许的证据快速得出即将身临大敌的结论,通常会带来较多的错误信念,较少的真实信念。然而,自然选择却钟爱这种不可靠、易出错、风险厌恶的策略。因为自然选择毫不在乎事实与真相,它只关心是否能够繁殖成功。”(Stich,1990)”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后天习得的理性思维策略和环境上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而比起智力,它们和理性的关系更大。”

“一个简单的环境解决方案——每份食物都小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我们解决美国的肥胖难题。”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许多改革者的战术就是向公众说明传统的观点通常是所有人都接受的默认框架。”

“人们往往不愿意用这一机制,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独特性会使内心的猜测比那些正在经历这些事的人的实际体验更准确。人们只是怀疑别人的经历是否同样也适用于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类似于我之前讨论过的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正如《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2007年6月)给出的忠告:“减肥的准则没有变,就是要少摄取卡路里,多消耗卡路里。””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类型一加工的主要组成部分:情感化反应、习得的自动化反应、条件化反应以及由进化过程塑造的适应性组块。”

“当我们说一个人不理性时,并非是在指责他的缺陷已无可救药。相反,我们是在敦促这一类人发生积极的改变。”

“这些例子都表明,只要对环境稍作改变就能预防理性思维出问题。需要环境帮助的一类更广泛的问题是人们的自制力问题。人们饮食无节制、超支、喜欢拖延、抽烟和酗酒。解决这些自制力问题的办法有两种:改变人和改变环境。人们努力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也就是内在的自我控制力;或者,试图改造环境,使得对自制力的需求减少了(自动化系统压制)。一个常见的策略就是事前承诺。人们加入自动储蓄计划,那么他们就不会超支。他们提前把饭打包,那么就不会多吃。他们牢记最后期限,那么就不会拖延。事前承诺代表了我们有意识地重建环境,从而使其更有助于我们的自制努力。”

“但是,现行智力测试并没有涉及理性评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会有心智缺陷导致的理性障碍存在。”

“评估指标是被试在完成任务时的错误率和反应时。反省思维倾向个体的反应时间会更长,错误率更低,而冲动思维倾向的个体的反应时短,但错误较多。”

“例如,人们如果被要求设定一个心理目标(“为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而不是一般的鼓励性指令(“尽你最大努力”),那么他们在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好[6]。”

“诚如施卡德和卡尼曼所说:“你关注的重点,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然而,事实却是绝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动进行完全析取推理。”

“简而言之,当在错误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投射时,有可能导致“知识隔离效应”。”

“伪科学信念流行于高智商群体中的现象也支持了这个观点。”

“焦点偏差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最容易构建的心智模型进行信息加工,那么,还有什么比基于自己的经验和信念构建心智模型更为容易呢?”

“例如:决策过程中的完全析取推理能力;由于框架效应而体现出的不连贯偏好(inconsistent preference);表现出默认偏见倾向;用情感替代困难评价的倾向;过分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的倾向;选择容易受到生动刺激影响的倾向;决策容易受到不相关情境影响的倾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