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我母亲的话是对的:人之复杂和有趣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莫雷说:“知识实则就是预测,所有能够提高你预测能力的东西都是知识。基本上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在试图得出正确的答案,只不过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所以,他给“怪人”下了一个新定义:能够充分了解自己,从而会质疑自己的人。”
“莱布尼兹最喜欢举的例子是:一头驴站在与他等距离的两堆稻草面前,因为不知道该选择哪堆稻草,最后被活活饿死了。“莱布尼兹接下来会说,驴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它只会随便走向任意一堆草然后吃下去。只有人才会把这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接着他又说,当一个国家把本该由人来做的决定交给一头驴去做的时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你能在每天的新闻报道中看到这一切。他的课总是人满为患。””
“有一个斯金纳本人也很喜欢引用的笑话,入木三分地反映出了行为主义那种一是一二是二的特质:一对恋人做完爱后,其中一人问对方:“你的表现不错,我怎么样?””
“接着他又说,他深信“即使是能力出众的领班、老板、教师或者部门负责人,都做不到在评价别人时将对方看成是由孤立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做不到将每一个部分剥离出整体去单独衡量”。据此,他提出了“光圈效应”。”
“阿莫斯觉得,为了避免微不足道的尴尬,人们牺牲了太多的东西,”他的好友阿维沙·玛格丽特说,“而他本人很早就认清了这一点,知道那么做不值得。””
“在做了大学教授之后,丹尼尔告诉自己的学生,“当别人说到某件事时,不要去想它是不是真的,而要想它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真的”。这也正是他在知识面前表现出的一种本能,是他进行思考时自然而然迈出的第一步:听取别人说的每一句话,尽量不去推翻它,而是试着从中寻找意义。”
“这一点阿莫斯在他的第一篇论文中就提到过:“随着共性特征的增加和差异性特征的减少,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度会提高。””
“阿莫斯指出,当人们察觉不到那些微小的差异时,‘传递性’法则就会被打破。””
“人们做出决策的过程,实则也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对象和理想世界的假想对象进行相似性判断的过程。”
“人们普遍认为,对事物的分类方式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阿莫斯写道,接着他推翻了上述观点,“但事实恰好相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取决于我们以何种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所以,相似性有两个面,一面属于因果关系,另一面属于派生关系。它既是分类的基础,同时又受分类形式的影响。””
“同时,人们也总是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身边的世界所左右着——有些东西就这样进入了你的思维,而你却毫不知情。”
“他的一个学生说:“有人说,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当你一无所知时,你知道该去做什么。丹尼尔深信这一点,并且忠实地践行着这个理念。””
“经济学家再三地说,‘如果有证据表明某件事正确,那么人们就会想方设法找出正确之处’,”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马修·雷宾说,“实际上,人人都是出色的统计学家。如若不然,他们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假如你想看看这世上哪些事情算得上重要之事,那么人们不相信统计学这件事绝对位列其中。””
“阿莫斯的一位老友后来回忆道:“阿莫斯总说,‘人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们并不想说人们不懂得样本量对于取样差异性的影响,”丹尼尔和阿莫斯写道,“人们能够学会正确的方法,而且可能掌握得很快。关键是,当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时,他们并不照规矩来。””
“他们一贯认为只有男性才会长这么高,这种思维定式遮蔽了他们的双眼,使他们忘记了这也有可能是一个女人的身高。”
“世界不仅是个舞台,它还是个赌场,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场胜负难料的赌局。”
“扣人心弦的场景很容易束缚我们的后续思考,”丹尼尔和阿莫斯写道,“大量证据显示,一旦我们以某种方式对不确定情况做出了感应或诠释,就很难再换成另一种方式。””
“当一切未知或者不可知时,人们编织的故事自然就很简单。丹尼尔和阿莫斯总结道:“只考虑相对简单的场景,这种倾向可能在矛盾情境下具有格外重要的作用。处在矛盾中时,个人情绪和想法比起对手的情绪和想法更具有可得性,因为你不大可能知道对手关于棋局或者战局的看法。””
“也就是说,当结局已一目了然时,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事态的发展就像他们预估的一样。阿莫斯的这个讲座过去数年后,菲施霍夫给这种现象取了个名字,叫“后视偏见”。”
“当人们意识不到趋均值回归的存在时,他们就无法洞察周遭世界的本质。我们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因为惩罚他人而获得奖励,又因奖励他人而遭到惩罚。”
“阿莫斯总说,无论别人要求你做什么——参加聚会、做演讲或者出手相助,都不要急着答应,哪怕你是真心愿意也别急着答应。阿莫斯说,拖上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经过一天的深思熟虑,那些你之前很有可能接受的邀约中有一大半是你现在会拒绝的。”
“显然,此处存在另一种导致错误判断的情况:人们对有些事一无所知,但问题在于,他们不愿自找麻烦地在做判断时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体育解说员或者政治评论家为了能自圆其说,让自己的点评和最终结局两相吻合,会不顾一切地调整叙事方式,转移叙事重心。历史学家也概莫能外。他们会把规律强加在随机事件的头上,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在做些什么。阿莫斯管这叫“爬行决定论”,还在笔记中草草写下了它的危害之一:“以一切都不出所料的心态看待昨天的人,终将面对处处都是意外的明天。””
“人是一种带有确定性的生物,被扔进了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宇宙。”
“人类极善于从随机数据中寻找出固定的模式或趋势。”
“我们总是怪自己没能早一点预见那些事后看来必定会发生的事情。据我们判断,墙上的字迹可能一直就有,问题是,人们能看见这些字迹吗?”
“比如,在揣测某个男孩长大后会靠什么谋生时,人们总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一旦接纳了某种假设或者某种解释,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将其放大,从而很难再用另一种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
“人们总是努力想得到他们已经得到的知识,对未曾拥有的新知识却退避三舍。”
“在雷德梅尔看来,这些医学界的权威并没有认识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医学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
“过去的经历塑造着你对未来的看法。””
“桑塔亚纳曾有个关于历史的名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当人的身体和病菌感染做斗争时,需要通过心脏以更快的速度向身体各个部分输送血液。“”
“但是很显然,医生们依靠直觉做出的判断有可能错得离谱:医学检验中得出的证据必须在做诊断时被考虑在内。”
“阿莫斯和雷德梅尔在1996年4月发表于《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关节痛与天气相关之信念研究》一文中写道:“我们把这种现象归因于选择性匹配,……对关节痛患者而言,当疼痛加剧时,选择性匹配会导致他们从天气变化中寻求答案,而当疼痛不明显时,他们却极少关注天气。若是在某一天疼痛剧烈,又恰逢天气恶劣,那病人很可能终其一生都认为关节痛与天气有关。””
“你采取了上述措施,病人的情况次日就得到了改善,这使你忍不住会将这种做法继续下去。接受完心理医生的治疗后,你的抑郁症状有所减缓,这使得你对精神治疗法的效能深信不疑。””
“他深知记忆不可靠,所以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一个小本子,把所思所见随时记在上面。”
“很多问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在该恭顺时拒绝恭顺,该创造时却无力创造。”
“作者写道:“例如,人们在预测远航探险的潜在危险时,总会去想象那些超出他们应对能力的一些意外事件。如果此类艰险被形象地勾画在脑海中,即便它们并不一定真的发生,可还是会让这次远航显得凶险叵测。相反,如果某些困难不容易被人们联想到,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那么这项任务的风险性极有可能被大大地低估。””
“雷德梅尔说:“大部分医生总是竭力想表现得有理性、懂科学、讲逻辑,但这不过是个弥天大谎,或者说至少有一部分是谎言。导致我们相信这个谎言的,是希望、梦想,还有情感。””
“要做一个成功的研究者,秘诀在于始终保留一些专业之外的爱好。舍不得在业余兴趣上花时间,最终只能是虚度年华。”
“他对旁人的体谅和关照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这一点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显露无遗:但凡和别人在一起,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照顾对方。”
“在医院里也罢,在其他场合也罢,雷德梅尔从来不会对任何事抱百分之百的把握,而且他认为,其他人也不该如此。”
“人类在判断风险方面表现出的低能,让雷德梅尔深受触动。”
“这更进一步证明,人是会犯错的。而人会犯错这个事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聪明绝顶和愚蠢至极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这是代表性启发式的一个经典案例,”雷德梅尔说,“当某种诊断径直闯入你的脑海,并且能让你对现象做出看似合理的解释时,你就得格外当心了。这个时候,别急着下结论,一定要检视一下你的思维。””
“这也就是说,哪怕一段痛苦经历持续的时间更长些,只要其结局有所好转,那就更易被人们接受。”
“丹尼尔和阿莫斯早就指出,一个人在做预测或是做诊断时,除非他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就不能不考虑基准率。”
“人们并非真的经受了这么多的幸福或者不幸,而是因为他们体验的东西与他们记住的东西是两码事。”
“正如他们所言:“直觉判断常使人们在面对错综复杂、形势不明的问题时陷入相似的谬误。””
“文中有一小节给他留下的印象格外深,是有关“可得性”的那部分讨论,涉及人在犯错时想象力扮演了何种角色。”
“正如雷德梅尔所言:“最后一刻的印象有可能定格成为永恒。””
“我是个惯于退缩不前的人,”丹尼尔说,“总在刻意保持距离,唯恐有一天离开他后会无所适从。””
“我们的文化将会朝着以数字公式为引领的方向发展,这一总体上的变化会使不确定性研究获得一席之地。””
“在力图解释一个理性的人为什么会甘冒风险时,任何理论都应该至少考虑到人类的一些常规需要,比如购买保险;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无法将期望值最大化。”
“成年人的思维极易陷入自欺欺人的误区,而孩童则不同。”
“教科书上是这样定义“风险规避”的:“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每一笔新增财富在他眼中的价值就越低。同样,每一笔新增财富的效用也会随着财富总量的增长而减少。””
“人们不是追求价值最大化,他说,人们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
“丹尼尔怀疑,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人们对数字的了解太少,所以不相信数字也能反映问题。所有人都认为概率是虚无的,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思维中”。”
“在终于快读完阿莫斯撰写的期望效用理论这一章,看到“然而有些人仍然不信服这些法则”这句话时,丹尼尔一定是如释重负了。”
“而且,在丹尼尔看来,决策理论的主要思想连人们如何做决定都说不清楚。”
“在另一份备忘录中,丹尼尔补充说:“总体来看,人们从同一事件中感受到的痛苦会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于人们是否能轻易地展开与事实相反的想象。”
“当被问及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重大决定时,阿莫斯往往会分享他的小策略:挑出某个选项后,想象一下将来会不会后悔,哪个选项在想象中最不令他后悔,哪个就是最终选择。”
“做决定时,人们不是在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在追求懊悔最小化。”
“观察者从视频片段中得出结论,铜牌得主的幸福感要高于银牌得主。研究者认为,其原因是银牌得主在为没能拿上金牌而懊悔,铜牌得主则因为能登上领奖台而喜悦。”
“孤立效应:风险决策”
“人对待损失比对待收益更加敏感,这种特性并不仅限于金钱问题。””
“人们对极小概率的情感反应会导致他们一改往日的风险观,在可能性极小的收益面前变成风险追求者,而在可能性同样很小的损失面前变成风险规避者。”
“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在进行效用评估,”他回忆道,“读及此处时,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
“当然,期望效用理论也曾指出,在需要承担风险才能获得一笔高额回报时,人们更愿意接受一笔数额较小但稳赚不赔的收益。”
“阿莫斯和丹尼尔写道,“这反映出了人类的一个普遍特质:以快乐为最终目标。对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宁可放弃因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而产生的幸福感,也不愿体验因失去同样的东西而产生的痛苦感。””
“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对痛苦的高度敏感有助于生存。“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能够无限度地感受到快乐却对痛苦麻木不仁的物种也许并不能长存。”他们写道。”
“事实上,他们很快就发现,如要让人们甘愿接受固定损失,则损失额度还得往下降。”
“说起这一点很有意思,因为在心理学领域,这原本就是个基础概念,”心理学家尼斯·比特后来说,“我们当然会受选项呈现方式的影响!””
“阿莫斯在回信中写道:“我和你一样,也认为在某些时候此类行为是不明智甚至是错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
“有一回,别人送给他两张篮球赛的入场券。球赛在布法罗举行。他和朋友觉得冒着风雪开长途去看一场球赛有些不值得,但朋友说:“假如这两张票是我们花钱买的,那就一定要去。”在经济学家眼中,入场券就相当于“沉没成本”。人们会因为花钱买了票而不愿放弃一场压根儿就不想看的球赛。”